作为一个受全球化影响的的个体,我自己曾在多个国家生活成长,并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,我并不是在完全责怪跨国公司的进口商,他们只不过是想追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,或许一开始他们也没有想过要压榨原产地工人。这些产品的斯里兰卡出口商满足于他们在投资中获得的回报,却没能灵活地提高工人工资,为农工和供应商社区支付高额报酬,这种做法既没远见又很自私。我们并没有像法国的葡萄酒、瑞士的奶酪和新西兰的麦卢卡蜂蜜那样,强调正宗斯里兰卡农产品的原产地和创新性,创建属于斯里兰卡人的全球品牌,并通过共享价值提升我们所有的社区,让我们的产品商品化。而跨国企业主则通过品牌营销和控制市场准入,赚取了这些产品的绝大部分利润。
供应链的分割加剧了这一问题。在斯里兰卡的一些农产品(如调味品)中,一般有六方–种植者、加工商、包装商/出口商、品牌所有者/进口商、分销商和零售商(线下和在线)。几乎总是这样,最接近消费者的一方通过低透明度,有时甚至是割喉式的谈判策略,要求获得更高的零售利润份额。雪上加霜的是,前端企业甚至要求上游企业–出口商、加工商和种植者–通过承担 “公平贸易 “等认证费用来证明自己的采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,同时略微提高采购价格,或者只有在竞争力量允许的情况下才提高采购价格。自有品牌的进口商、分销商和零售商通过欺骗具有社会意识的消费者,让他们相信他们的产品是通过认证从道德角度采购的,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利润份额,但却很少有利润流向上游的劳动者。
如果某一年出现收成问题,或者如果当地出口商不屈服于价格要求,跨国品牌所有者/进口商就会寻找其他产地,或者与当地出口商相互博弈,打一场螺旋式下降的价格战。斯里兰卡的服装业、茶叶业、肉桂业和干燥椰子业显然就是这种情况。例如,虽然五十年前全球 50%以上的红茶都是锡兰茶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跨国品牌所有者不断减少锡兰茶在混合茶中所占的比例(目前约为5%),并增加了其他茶叶的比例,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控制价格。这导致当地茶叶价值停滞不前,种植园工人罢工不断。